金华日报:浙师大多部作品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



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,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师生有多个作品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。喻诗月的《年夜饭》、徐颖的《给女儿的第七封信》入围电影节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全国50强,小组作品《玉凤呈祥》《嵩韵溪流》《最后的渔民》入围原创影片创作大赛纪录片和剧情片两个单元。


“《年夜饭》揭露的是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性安全保护的漠视及带来的伤害。通过时隔18年的两顿年夜饭,串联起一段被刻意隐瞒忽略却无法释怀的故事。”浙师大研一学生喻诗月表示,希望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传达方式,唤醒社会和家长对儿童性安全的保护意识。


《给女儿的第七封信》侧重亲情的创伤记忆以及唤醒内心良知: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,试图用写信的方式挽回亲情而不得。作品以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为背景,尝试用一种“过去时”的方式,让父母和孩子完成沟通回归亲情。剧本中还引入“拐卖儿童”与“性侵”等社会话题。


刘俊良导演的《嵩韵溪流》,时长仅16分钟,以吟诗声开头,镜头缓缓推出,幽暗灯光下,一位老人正专注地在本子上写字。在悠扬的昆曲声中,浦江县嵩溪村文化的大门缓缓敞开……


“《玉凤呈祥》所体现的是‘时代巨轮前,传统民俗之舟该何处安放?’的主题。”导演胡晓楠表示,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,与工作室经常为非遗项目进行记录有关,“送大暑船”是台州椒江葭沚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非遗民俗活动,如今这一习俗正逐渐被遗忘。


在长江边长大的强洪,从小就对长江渔船情有独钟。拍摄《最后的渔民》,所有的制作经费都由他个人承担。为了更真实地记录下最后一批渔民的日常生活状态,强洪特意请到了真实的渔民而不是职业演员来参与拍摄,与同类型的影片相比,他表示:“我采用了大量纪录片的拍摄手法,虽然是剧情片,我更倾向于真情实感的流露。”


来源:《金华日报》(2019-05-08  第09版:百姓关注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来源:浙师大新闻网